
「在中國,粉絲見面會是允許的,但不能唱歌跳舞。你只能用談話填滿時間。」一位經紀公司公關人員表示。另一家唱片公司代表補充:「中國的演出在真正結束前都不算結束。看看『Dream Concert』——在演出前幾天突然取消。」
儘管零星粉絲見面活動引發「解凍」討論,業內人士指出非正式的「韓流限制令」仍在運作。他們描述當地「指導方針」持續實施限制:禁止演唱韓文歌曲、限制韓國演員登上中國舞台、排除雙重國籍歌手。背後還涉及表演簽證拒發、場地租借障礙與語言規定,形成仍在運作的「隱形高牆」。

本月初,號稱十年來中國最大K-pop演出的『Dream Concert』(原定2025年9月底於三亞體育場舉行,容納約4萬人)在開演前數日突然延期。原定2025年9月13日舉行的Kep1er福州場亦以「不可抗力因素」臨時取消。
隨著關注度升溫,2025年9月17日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被問及韓國娛樂產業是否仍受入境限制時,發言人林劍表示中方對「健康有益」的雙邊文化交流無異議,但針對『Dream Concert』與Kep1er具體案例,「不了解相關情況」。
此非正式限制可追溯至2016年,當時北京因薩德導彈防禦系統部署而限制韓國音樂、影視內容。凍結前在中國舉辦的最後一場大型K-pop演唱會是BIGBANG2016年巡演。因此許多人將計劃中的『Dream Concert』視為潛在的(雖非官方)解凍信號。
分析人士指出,北京公開否認存在禁令的同時,實際限制持續存在——包括抑制中國赴韓旅遊、限制韓流內容在中國發行等。與此同時,中國國內需求從未消失;觀眾持續透過非法平台觀看韓國影劇,即使這些作品未在本地平台正式上架。
當地主辦單位表示,這種不確定性滋生了投機者。在許可證未核發時,會出現未經邀約的「演出邀請」,甚至有人僅憑韓國方面的提案就在中國敲定檔期、場地並開始售票。活動流產時,最大損失往往由藝人與IP持有方承擔,促使韓國經紀公司與製作方採取更謹慎態度。
觀察家補充,北京日益將文化內容視為國家安全領域,將韓流視為外來意識形態影響。由於控制手段屬非正式,當局既可保持否認空間,又能維持槓桿作用。考慮到中國本土內容產業實力已遠超十年前,競爭差距縮小下,即便正式解禁也難恢復過往市佔率。但若限制放寬,部分領域仍可能受益:影劇授權擴展、K-pop巡演與周邊重啟、遊戲版號發放等。
目前文化內容引進決策仍將高度選擇性且配合政策方向。正如一位業內人士在中國相關會議增加時所言:「我們從限制令學到,在中國市場可能因政策一夜變天。這是無法忽視的市場,但我們現在以更謹慎的態度進入,以降低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