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否將成為收視率調查方式的轉捩點?
基於樣本調查的陳舊收視率統計方式或將退出歷史舞台——一項能夠完整捕捉觀眾收視行為與廣播消費模式的「IPTV綜合收視數據平台」已通過學術驗證其準確性。
專家指出,這將為節目供應商(PP)等弱勢媒體經營者在激烈競爭的廣播市場中提供突破口。
5月21日,韓國廣播通信學會與韓國IPTV放送協會在首爾韓國新聞中心18樓首爾俱樂部廳共同舉辦《廣播廣告新成長與共生:從媒體收視數據中尋找答案》研討會。
會議針對韓國三大IPTV業者(KT、SK寬頻、LG U+)即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的「IPTV綜合收視數據平台」進行可信度驗證,探討平台開發背景、預期效益,以及將為廣播產業帶來的變革與機遇。
活動包含兩場主題報告與綜合討論。報告主要聚焦IPTV收視數據的必要性與可信度。
韓國廣播廣告公社研究委員成允澤以《新收視數據的可能性與擴張方案探索》拉開序幕,闡述IPTV綜合收視數據如何改變廣播產業生態。
成允澤指出傳統樣本調查方式因樣本數限制,常使小型頻道出現0%收視率;而基於1800萬機上盒用戶的IPTV數據,能精準測量傳統系統無法捕捉的收視行為與廣告曝光。他預測:「在每分鐘都在變化的廣播環境中,基於IPTV機上盒的數據不僅能提振廣播產業,更能活化廣告市場。」
第二位報告者建國大學教授黃永錫發表《IPTV收視數據準確性驗證與可信度確保方案》。
黃教授分享建國大學數位傳播研究所最新研究,顯示三大IPTV業者的機上盒收視時間數據相較傳統樣本調查方式具有更高準確度。
研究團隊採用「路徑識別率」(實際收看頻道與記錄頻道匹配率)、「總誤差」(實際收看時間與記錄時間差異)、以及傳統收視份額驗證研究使用的「時間識別誤差容許通過率」等指標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路徑識別率達97-99%(排除設備錯誤型號),總誤差低於樣本調查方式。三家IPTV業者在時間識別測試中準確率均超過98%。
研究負責人黃教授表示:「基於IPTV機上盒的數據將產出更準確可靠的收視指標。若能解決個別收視時間識別困難等問題,該數據將可發展為精密化媒體使用分析與個人化服務開發。」
這是首項為IPTV收視數據在廣播領域的客觀性與應用潛力提供實證的學術研究,預計將引發學界與業界高度關注。尤其該系統有望讓傳統調查中「被消失」的小型頻道獲得能見度,可能對廣播與廣告產業造成連鎖衝擊。
綜合討論由漢陽大學教授全範洙主持,韓國信息通信政策研究院研究委員鄭容贊、高麗大學教授朴敏奎、Direct Media Lab代表林錫峰、Digital First副總裁牟正一等業界專家參與。
與會者就IPTV收視數據應用方案與所需政策支援展開討論。
韓國IPTV放送協會會長李炳碩強調:「本次研討會意義重大,包含首度對IPTV機上盒收視數據可信度的正式驗證。我們期待該平台能強化韓國媒體產業競爭力,並為弱勢廣播業者創造新商機。」
韓國現行電視收視率調查採用「人員收視記錄器」——在抽樣家庭電視安裝專用設備,觀眾收看時需輸入個人代碼,系統據此記錄誰看了什麼節目。
核心問題在於:這套方法已沿用30餘年,無法反映現代收視習慣。其小樣本特性扭曲實際收視狀況,導致統計結果失準。
業界批評人員記錄器方式停滯不前,難以應對當今多元媒體消費趨勢。此外,調查機構間數據差異也削弱公信力。失準數據影響節目企劃與內容品質,更因低估收視份額而對小型頻道造成不對等打擊。
隨著IPTV實現即時大規模數據收集,這場遲來的收視率調查革命終於曙光初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