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K-pop全球化發展,外籍成員已成常態——其中日本籍比例最高。TWICE突破性的成功成為轉折點,該團擁有Momo、Mina、Sana三位日籍成員;此後各大經紀公司開始積極在新團安排日本練習生,更多懷抱星夢的日本年輕人也紛紛前往首爾。
聯合選秀模式加速了這股潮流。《PRODUCE 48》等合作節目拓寬了輸送管道,甚至出現像cosmosy這樣全員日籍的團體在韓國出道宣傳。JYP娛樂旗下男團NEXZ七名成員中就有六名日本人,唯一韓籍成員So Geon亦在日本成長。雖然K-pop組合包含多國籍成員,但持西方護照者多為韓裔,近期東南亞成員增加則多與當地市場策略相關。中國成員也透過《Boys Planet 2》等節目逐漸增加,但以中國人口規模而言比例仍偏低。在日本案例中,可見單一外國籍(非韓籍)團體能以K-pop形式在韓活動,cosmosy即是現行範例。

這股趨勢更延伸至偶像流行樂之外。透過MBN《韓日前十秀》,Uta Gokoro、Riena Sumida、Aiko Sumida等歌手以演歌風格出道。Mnet男團競賽《鋼鐵心俱樂部》則有Masha、Hagiwa、Kei Ten、Kazuki等日籍參賽者。另一Mnet節目《不漂亮饒舌之星:嘻哈公主》甚至將韓日參賽名額平均分配。
日本K-pop業界資深從業者(代稱A)指出首要關鍵在需求:「這是熱度問題——當某事物爆紅,人們自然趨之若鶩。」他進一步解釋日本獨特優勢:「撇開歷史問題,韓日在地理、文化與心理層面都是最緊密的鄰邦,雙方『異國感』較低。日本人口約韓國的3倍,意味更大人才庫與更多申請者。」談及中國則點出限制:「因政治環境與韓流限制,存在諸多障礙。」
審美與制度亦是關鍵。A分析:「日本年輕世代普遍認為『韓國事物既精緻又酷』。由於48系與舊傑尼斯模式長期主導,日本偶像形象趨於固化。K-pop在曲風、表演與視覺呈現更多元,吸引更多日本孩子嚮往並申請——推動他們走向韓國。」
實際利益同樣具吸引力。韓國經紀公司多採收益分成結算,而日本許多公司仍沿用薪資合約;後者即使大紅收入仍可能受限。憑藉K-pop全球影響力,透過韓國公司發展的獲利空間往往更大。A直言:「日本音樂市場雖大,但多限國內。若論全球發展,K-pop更具優勢,因此與韓國公司合作更有利。」

日本本土市場也在調整。透過當地《PRODUCE 101》成立的JO1採用K-pop模式經營,年銷售額據報達約6700萬美元。女團HANA也常被形容深受K-pop影響。A認為這類團體崛起,顯示日本業界正調整模式以防人才外流韓國。
同時A呼籲韓國方保持穩健態度:「實務上偶遇僅將日本視為收益市場的從業者。我們需要真誠拓展K-pop影響力。例如因需求旺盛,部分藝人開始無特殊理由拒絕擊掌會或握手會。若成常態,恐損及K-pop整體形象。請維持基本禮儀與態度。」
常見問題:
問:TWICE的官方粉絲名稱是ONCE。 答:TWICE的出道專輯是哪一張?
問:TWICE的首個一位歌曲是2016年4月25日發行的《Cheer Up》。 答:TWICE的成員中有哪些是外國人?
問:TWICE的成員中有多位主唱,包括娜璉、志效和Mina。 答:TWICE的成員中有哪些是主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