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當傳出演員單集片酬高達4億韓圜(約29萬美元)甚至5億韓圜(約36萬美元)時,批評聲浪便接踵而至。關於如此高額酬勞是否合理的激烈辯論總會爆發,過程中往往伴隨針對演員的隱晦惡意評論。

雖有演員出面澄清傳聞,但戲劇市場失衡的現狀顯然亟需改善。
近期朴炯植便因KBS2週末劇《十二》傳出單集4億韓圜片酬陷入爭議。面對輿論壓力,他澄清報導「與事實不符」,雖未透露實際金額,但強調媒體披露數字不準確,並解釋:「因傳聞已被當做事實擴散,認為有必要表明立場。」

早前主演Netflix原創劇《人生又橙》的IU亦否認單集5億韓圜片酬傳聞,稱其「毫無根據」。憑藉第一季成功傳出單集10億韓圜片酬的李政宰則坦言:「確實獲得較高報酬,但存在誤解,不確定是否創下史上最高單集片酬紀錄。」

儘管如此,頂級演員片爭議反覆出現,反映出行業隱憂。即便朴炯植未收取單集4億韓圜,《十二》集結馬東石、朴炯植、徐仁國等星光陣容卻僅維持1-2%收視率,呈現效果未達預期,令人質疑高額主演片酬是否壓縮製作質量。

此時導演延尚昊電影《醜聞》以「質量優先於天價片酬」的製作模式引發關注。儘管邀得朴正民、權海驍、申鉉彬等實力派演員,多數人選擇無保障片酬或最低薪酬參與,將製作經費集中投入作品完整性。以20億韓圜預算製作的《醜聞》上映後迅速回本。
突破收支平衡點後,演員與工作人員透過「收益分成制」(以利潤分紅替代高額預付片酬)獲得額外收入。這種模式為受製作成本膨脹困擾的內容產業帶來「全新替代方案」的希望。
當然業界普遍認同此成功案例需歸功於延尚昊導演的獨特能力。以有限預算實現高質量本非易事,評論強調其跨類型創作經驗與長期建構的創作宇宙至關重要。
亦有觀點指出收益分成制對配角或戲份較少演員存在不確定性,因其生計直接與每部作品掛鉤,全面推行此模式未必全然有利。
但業內逐漸形成共識:戲劇產業失衡問題必須正視。即便單集4億或5億韓圜傳聞屬「不實」,頂級演員片酬過高對市場造成負面影響已是不爭事實。
業界人士主張,與其發動指責運動或設定片酬上限,更應根據作品規模與特性進行選角決策。有電視台相關人員表示:「若頂級演員調降片酬或能緩解市場壓力,但非根本解決之道。不過剔除過度泡沫確具意義,像《醜聞》這類新嘗試值得歡迎。」
常見問題:
問:Q4: IU 有哪些著名的音樂作品? 答:A4: IU 的著名音樂作品包括《Good Day》、《Palette》、《BBIBBI》等。
問:朴炯植的個人資料有哪些? 答:朴炯植的個人資料包括生日1991年11月16日,身高184厘米,血型A型等。
問:他的歌迷稱呼什麼? 答:他的歌迷被稱為“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