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韓國年度影院觀影人次預計將在2025年跌破1億,立法者推動將電影「保留視窗期」制度化,延遲串流平臺的上線時間。共同民主黨議員**林五卿**於韓國時間2025年9月12日提交《電影與影像製品振興法》修正案,要求電影在影院下映後至少六個月才能在OTT平臺上架。
該法案通過設立法定獨家放映期,確保電影在轉至家庭平臺前完成院線放映。**林五卿**辦公室表示:「疫情以來,全球OTT服務憑藉壓倒性資本優勢,無視影院上映時程搶購電影IP並匆忙上線,破壞了傳統窗口期制度,惡化了製作環境。」她補充說明,此舉旨在「規定電影院線放映結束後最多六個月才允許以錄影製品或網路影片形式發行,促進產業健康共榮發展。」
支持者主張此變革能重建「票房收益反哺新作製作」的資金循環體系——近年因觀眾習慣新片在兩三個月內登陸OTT,此循環已遭削弱。截至韓國時間2025年9月12日,年內觀影人次約6998萬;2024年總人次約1.2312億,相較2019年2.2667億的峰值大幅下滑。
國際現狀形成對照:長期嚴格執行窗口期的法國,已對符合投資條件的平臺將法定媒體時序從36個月縮短至15個月,其觀影人次自2019年以來的降幅相對溫和。反觀英國更依賴行業慣例而非法律,北美市場觀影人數亦遠未恢復疫情前水準——表明窗口期僅是整體市場復甦的多元因素之一。
資金機制是另一關鍵。韓國電影發展基金源自電影票3%的附加費;OTT平臺無需分擔,因線上發行作品不被視為院線「電影」而免徵。對此,文化體育觀光部長官**崔炯永**近期直言:「法律上不將OTT放映的電影認定為『電影』,有悖常理。」
消費者可能產生反彈:月付訂閱費即可暢享海量內容的OTT服務,與相當於兩倍費用的兩張電影票形成價差對比——若法案通過,串流等待期將延至院線下映後約六個月,遠超近期一至三個月的常態。